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转化神手最新章节!
新的一周开始了。嗯,好吧,求票票。呵呵~
-------------------------
鉴宝录制现场已经出了三件候选品了,省博物馆蔡馆长的瓷器那边很快也评选出代表作,最后专家们开始收尾,该点评的点评,该补镜头的补镜头。
10位社会名流和30位媒体朋友的投票也出结果了,傅抱石的书画不出意外获得了“江城之星”这个称号,虽然不少地方上的媒体朋友都在支持汉绣,荆州与洪湖的主要媒体朋友还产生了强烈的抗议,但这就是市场规律,考虑到很多其他因素,哪个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哪个更出名,哪个就是冠军。
当然了,傅抱石的书画也是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也是见证了江城历史的一件珍贵文物,获得“江城之星”其实并不为过。电视台领导答应回去后专门组织人手做一期汉绣专题节目,洪湖那边的媒体评委才忍住没有当场发火。
3月15日晚上“寻宝大江城”电视鉴宝大赛在江城经视台播出后,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不少观望的民间收藏家呼吁尽快进行第二次寻宝,而且不仅仅是要寻宝大江城,而且还要寻宝襄阳,寻宝荆州等等,各地级市纷纷响应,各大省级门户网站和论坛上支持的帖子越来越多。
徐东古玩城借着8周年庆典再次成为江城人心目中的首选古玩市场,知名度暴涨。同时带动了省内古玩市场的整体消费水平,引起了一股收藏热。
张明也收获颇丰,他在鉴宝现场上的惊艳表现让古玩收藏行业的所以资深前辈们惊讶不已,知道内情的几个人则是将他视作江城古玩界今年新崛起的青年领军人物,再没有人敢小瞧他。因为各种原因,他在电视节目上的表现都经过了低调处理,能少给篇幅就少给篇幅,反正这次的“江城之星”也不是杂项类目的。
此时这个低调的40岁身份的20岁年轻人张明正在医院看望郑会长,手术很成功,郑会长也看了电视节目,听着张明讲述的现场情况,郑会长很是欣慰,笑着说道:“还好你小子没有给我丢脸!”
张明绕绕头,嘿嘿笑道:“那还是您指点的好。”他没有说教的好,是因为知道郑会长这种老人非常讲究传统,虽然可以天天带着他做鉴定跑场子什么的,但是一日不正式收他为徒,张明就一日不可以喊他师傅。
接下来张明汇报了近期工作,下周就要去荆州考古了,郑会长也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两人相谈甚欢,考虑到郑会长刚刚做完手术,张明及时告辞。
江城大学考古队计划是周日下午一点集体出发,荆州博物馆派来一辆依维柯,将徐教授师生和必要的设备一起带走。本来张明想开奥迪q7的,但是考古队有制度,不能擅自脱离队伍独自行动,必须统一听指挥,所以也只能挤在这辆车里。
江城堵车厉害,等到荆州已经下午五点了,下车就是直接加入饭局,晚上就安排在市政府招待所,李涛和张明住同一房间。
现在这两人关系比以前好多了,李涛除了在感情上面看不开之外,其他方面还凑合,一旦涉及到感情问题,整个人智商就下降一大截,其余正常时间倒是很聪明的。比如他就对江城的博物馆和文化局做过系统的研究,谁谁谁是领导,长什么样,工作经历,博物馆每年招哪些岗位,一般什么人可以进,反正类似和今后就业相关的东西都有一定的研究。
两人各自躺在床上闲聊,李涛突然问道:“张明,既然你这么有钱,还有一些和考古完全沾不上边的事业都很成功,为什么要来读考古啊?”
张明一想是啊,自己最初是因为学历只有高中,想混个高一点的文凭,这样才配得上马玲玲或者方蓉,后来因为接触到古玩鉴定,自己知识匮乏有限,才想着系统学习古玩鉴赏。郑会长他们不收徒,自己家里没有做古玩生意的长辈,所以就这么机缘巧合被王老师推荐到江城大学读考古系研究生,不过最适合的应该是读古玩鉴定系,可惜学校不开这门课啊。
笑了一笑说道:“机缘巧合吧。你呢?你为什么要读考古?”
李涛出神的看着天花板:“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考古,不过家里一直反对,说这个专业没前途。不过我当时准备填的是北大考古系,看在北大的面子上,家里同意了。最后分数不够,西北大学的考古系也不够分,所以只能读江城大学了。”
中国最好的考古专业就在西北大学和北大,张明有兴趣的问道:“那读了考古系出来一般做什么工作呢?”
李涛来了精神,他想这个想的最多,说道:“可以读博留校,也可以进各大博物馆,厉害一点的去故宫做研究,喜欢野外的可以参加科考队,不过一般还是有关系的最好,要不然毕业几年还没机会下铲子,天天研究切片。当然实在不行混不下去了就去考公务员,或者是写《盗墓笔记》。”
张明哈哈大笑:“那感情好,我现在就想着去八岭山倒斗了!”
从确定下考古队员名单后,徐小婉已经开始做准备,收集了一个星期的资料,装订了三大本,荆州博物馆这边也有一套详尽的资料传了过来,整个八岭山公墓群分布图以及涉事的347号墓葬已经在地图上标记出,根据初步估计应该是一座小型墓地。
第二天一早车队就出发了,很快就来到目的地,现场布置指挥室,各人员按照职责准备设备,一切井井有条。
张明是第一次参加活动,给他分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就是协助徐小婉。李涛负责摄影和测绘,徐小婉做数据录入,其余的体力活则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做。
看见群山之间的平地农田中就这么挖起了大洞,张明心中有些兴奋,在徐小婉身边转来转去。
徐教授在和博物馆技术人员商量寻找墓口,通过钻探取样,获得了层位关系,但是打出多根钻管后还是没能确定下来墓葬的确切周边范围,徐教授眉头皱了起来。
本来凭经验,根据资料所看,就是个微型墓葬。但是现场反馈不对劲,看起来这个墓葬不会那么简单。
用了一个小时打钻管估算范围,估算出大约有十五至二十个平方,徐教授眼睛放光,这么大的墓地可以算成中型墓葬了。
确定好位置后就开始动工挖土,根据钻管传来的信息,墓葬应该在地下六七米处,博物馆工作人员按照计划向下挖掘,李涛在一旁记录翻出来的填土成分,张明和徐小婉则寻找夹杂在土中是否有其他物件。
很快就挖到了墓口,张明看见黑黝黝的洞口就激动了,想要下去一探究竟,可是徐教授没说话,谁也不敢先进去。
徐教授站在一旁说到:“楚墓一般以白膏泥填塞,这样能够保持墓葬内的水分,所以这个墓里面很有可能残留有害物质。”
张明好奇的问道:“不是有盗洞已经挖通了吗?气体会不会已经挥发出去了?”
李涛解释道:“盗墓分子出来后就回填了盗洞,如果我们想进去,还是要戴上防毒面具最好。不过我们不是盗墓分子,我们是发掘,不是墓地探险。”
张明故作懊恼的叫了一声:“原来我们不是倒斗小分队,而是考古队啊!”
周围的人都笑起来,徐教授等大家休息了一下,继续指挥发掘,现代机器设备非常高效,考古队用人工加上机器的力量,很快就挖出来一个有点形状的墓坑。
接下来就是最激动人心的墓室清理了。墓葬按照规模和墓主人身份,会有不同数量的陪葬品,按照不同地方的葬仪,这些陪葬品又会有自己不同的摆放位置以及意义。此时最忙碌的就是李涛和徐小婉,他们必须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和资料,最大限度的记录整个墓室原貌。
看见几人严谨的忙碌着,张明心中原本热情的火焰慢慢消去。
“这可不算我想要的啊!”张明心中呐喊着,“不是应该面和各种粽子打斗不停,拍死一群鳌王吗?粽子呢?尸鳌呢?黑驴蹄子呢?怎么不是拍照啊就是在小本上写写画画,这尼玛一点也不激情啊!”
谁知道考古队发掘古墓竟然是这么枯燥无味,张明想下墓室,徐教授还不让,只准他站在旁边,连近距离看看棺椁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在一旁扒土玩。
看见徐小婉拿着棕刷和小铲子在那里一点一点清理墓室,李涛和徐教授低声讨论什么,张明只好发愣,猜这里是主人棺椁,那边是妻妾尸骨,突然听见徐小婉说道:“张明,帮我拿一下。”说完递过来一个黑乎乎沾有泥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