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异能人的前世今生最新章节!
有个小男孩,在妈妈过生日前夕,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偷偷为妈妈画了一张生日卡,并写上了很多甜蜜的话。生日当天,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卡片,本以为妈妈会喜出望外。没料到,妈妈随手接了过来,扫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他很失望,但还是提醒妈妈:“里面还有很多字呢。”妈妈敷衍他:“等一会我有时间再看。”
他愤怒地抓起卡片,“我不给你了,再也不给你了。”然后气冲冲地跑开了。
这件事被他妈妈当笑话出来讲:“你没看到他生气的样子,真好玩。”听的人中也有人笑,“小孩就这样,任性。”假如你要是听到这个“笑话”的人之一,你能笑出来吗,你的眼会不会闪动着那双失望的眼睛呢。他得到爱,也想要回报给他所爱的人,却落了个一场空!而这样的相处方式,可能只是他和妈妈之间长久以来的一种固定模式。他一颗热烈的心,被冷着,淡着,直到熄灭。
天地人身心灵合一会所的张先生曾经讲过自己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人节他给自己的老婆买鲜花,想要浪漫一下,谁知老婆毫不领情,拿起鲜花就扔到了垃圾桶里,并警告他,“以后少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张先生咬牙切词的发誓,自己以后再也不犯贱了。
那个失望的小孩,最后会变成这种不解风情的伴侣。因为他们走的是一条有因果关系的道路:曾经付出的爱没有人要,最后索性关闭了自己,不懂得怎么去珍惜和保存别人的爱。
有时候,看有些父母抱怨孩子成年了也不懂事,不体谅父母,这真的怪不得孩子。要怪还是要怪父母,从小你有教会他们怎么去爱亲人吗?你有告诉孩子他需要感恩吗?爱不会自动从心里长出来,就像种子很难在贫瘠的土地上发芽。
大家都看到过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每天都能看见有些已经人高马大的孩子。一出校门就把沉重的书包甩给爷爷奶奶,他们两手空空嬉笑着和身边的同学打闹,完全忽视了孱弱的老人家已经不堪重负。当然,老人们也从不拒绝。他们彼此都默认了这种方式:孩子只管享受,不需要承担和付出。
赵女士的父母很慈祥,没什么文化,但特别尊重有知识的人,竭尽全力的支持孩子读书,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学生最重要。”她每天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家务也不做,有时候她看见父母忙碌不忍心,想要帮着干点啥,还要遭到父母的呵斥。“你只管学习,别的不要管。”
后来赵女士长大了,自己也才发现,因为一直被父母偏移在自己的轨道上,从来没有也不需要付出。她最大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不知道怎么对人好,也不会对人好,就连她最爱的妈妈,也是一不高兴就吼一顿,然后再后悔。
她不会说很温情的话,也不会很温情的对待喜欢的人,有时候明明都能看见她内心温情的闪动。她却偏要压抑着自己,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她姐说她不懂人情世故,可这也怪不了她,是父母一直让她只想着自己,不必对别人有任何回报,这种经年累月的暗示让她心里的一部分都蒙了尘。落了灰,对别人好的那种技能好像许久不上发条的玩具,彻底失去了动力。
有人总相信,孩子小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以后他们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知道付出,是被训练的结果,而感受到付出的快乐,是比被爱还要大和广博的情怀。爱和能力无关,刚会写字画画的孩子给妈妈画一张卡片,那就是他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关于爱的表达,不应该被忽视,而应当被褒奖。
民间有句老话说:惯子如杀子。你娇宠他,捧他在手心,他永远只需要想着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私,而自私的人很少有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永远只看到自己失去了什么,最后他们的世界将缩小到只有他自己。
所以说,娇惯孩子是很短视的一种行为。漫长的人生中,当父母的只能有短暂的时间将孩子奉为至宝,在绝大多数光阴中,他们需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教会他们有爱,会爱,才是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一份礼物。父母的爱再浓再烈,若是都在他的心里结不出善意,那这样的爱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个人连朝夕相对的父母都不知道怎么爱,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别的值得去付出的人吗?
很多中国父母的爱很无私,从小管到老,一刻不能放松,丝毫不求回报。这是伟大的爱,也是狭隘的爱。因为这爱的终端是死胡同,它只是单程路,从这头到那头,没有河流蓬勃入海的那种力量,也得不到落地生根繁花似锦的结果。
曹女士也是比较疼孩子的人,但她的儿子胖墩从小学时候就能帮她洗碗、做家务,初中已经会炒鸡蛋、做米饭,永远都是自己背书包,有时候还要帮曹女士拎点菜。曹女士一个人在家他会老气横秋的告诉她“锁好门,不要随便给人开门”,他很为自己是一个小男子汉而自豪,能在父母面前做大人让他得到了强烈的荣誉感和存在感。孩子需要知道父母爱自己,更需要知道父母也需要自己。这对孩子而言,是双重重要的事情。
任何爱,无论父母之爱还是伴侣之爱,都应该走双程。从一颗心到另外一颗心,如种子落到潮湿的土地,生根发芽,长出嫩绿的枝叶,生出一片阴凉。这样的爱才会有价值。
被爱叫人找到在人世间的温暖,而主动的去爱人,则是在为人世间创造温暖。
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独有的财产,他除了是父母的孩子,还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所爱的人未来的伴侣。而一个好的公民和好的伴侣,从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身上展现雏形。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善良、富有正义感,最好还是受人尊重的成功人士,但比这些都更重要的却是有爱心。
很多父母不允许儿女平凡。平心而论,许多平凡了大半辈子的父母确实害怕儿女再平凡,其中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儿女也要结婚,住哪儿?父母工作大半辈子的积蓄,两居室的首付都交不起。所以,这种对于“平凡”的忐忑、惴惴不安。是最能被理解,同时也是让人心疼的。另外,那些生活条件好的也不允许女儿平凡。他们本能地认为,平凡就是平庸。为什么别人的儿女优秀,我的儿女就该平庸呢?
平凡绝不是平庸。平凡可以很优秀、很可爱,甚至是可敬的,如果平凡就等于平庸,而平庸又是羞耻的话,那么地球上的70亿人口,估计至少得有69亿人感到无地自容。培养一个懂得接受爱并对家人付出爱、向社会回馈爱的平凡的孩子。比培养一个世人标准看来所谓的成功的孩子更重要。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长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家庭文化的传递性非常深刻。其中,父亲的榜样对男孩的影响特别重要,会塑造男孩今后人生中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此外,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别认知。以及对异性的基本判断能力也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总之,孩子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主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孩子提供的是一般的关注,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发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变化。发达国家的学校,特别注重为一对一的家庭教育留有足够的时间。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没有得到来自孩子的爱,而仅仅给予孩子大量的爱,那么这种爱是单一的。专家提示。爱是一种能力,学会爱能让孩子更加坚强和善良,但是孩子并非天生就懂得如何去爱,他们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示范。
让孩子学会表达爱
情景:皎皎14个月了,在妈妈上班时她由外婆带着。一般情况下,皎皎都表现得很听话。可妈妈一回家情况就不同了,她就是不让妈妈离开自己一步,而且不肯好好吃饭和睡觉,经常哭闹,外婆常埋怨是妈妈惯坏了孩子。
分析:从出生那一刻起。孩子的第一个爱的对象就是妈妈,他们希望每时每刻都与妈妈在一起,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向妈妈表达爱。同时他们相信自己是无条件地被妈妈爱着,因此,他们跟妈妈在一起时会更随性地展示真实的自我。
示范:回到家后,妈妈可以对皎皎说:“宝贝,妈妈也最想你了。可是你看,你整天和妈妈在一起,外婆都不高兴了,她也是最爱宝宝的,也想抱抱宝宝,你快去抱一抱外婆,她一定会很高兴的。”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体验多种形式的爱,发现更多爱的对象。
给孩子爱的样本
情景:蒙蒙的爸爸妈妈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一天,蒙蒙要妈妈带他去小区游乐场玩,妈妈让他吃了饭再去。没想到蒙蒙指着妈妈喊道:“你这个蠢女人,真啰嗦!”在一旁的爸爸被蒙蒙的怪脸逗得笑出声来,不料,蒙蒙跑过来又生气地踢了爸爸一脚。
分析:父母之间的交往方式决定了宝宝学会什么样的爱,也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模式。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相互尊重,彼此接纳,能够很好沟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爱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宝宝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诚意和友情,更善于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爱。
示范:妈妈可以对蒙蒙说:“哎呀,妈妈饿了,妈妈要吃了饭再去玩,这样才有力气。今天爸爸做的饭可香了,你能不能帮妈妈盛碗饭,好吗?吃完饭我们就能去玩了!”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学习父母之间彼此尊重的行为模式。
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
情景:妈妈生病躺在床上,可贝贝还是缠着妈妈讲故事。爸爸试图用零食吸引贝贝,可是没过一会儿,贝贝又跑回来缠着妈妈做游戏,爸爸只得强行将贝贝抱出去。
分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时期的孩子还没有学会去理解别人的感受,贝贝不知道处于病痛中的妈妈是何感受。如果此时让孩子为病中的父母做些简单的事,对孩子来说是有益的。当孩子用积极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爱,并获得接纳和赞美时,爱就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示范:病中的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妈妈也很想给你讲故事,但你看妈妈生病了,觉得很难受,真希望你能给妈妈倒杯水。”
父母可以积极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帮助孩子找到表达同情关怀的适当方式。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情景:吃完饭后,3岁的冰冰说:“妈妈,我帮你洗碗好吗?”妈妈马上回应:“去去去,别给我添乱了,这是大人的事,你去看你的动画片吧!”
分析:2~3岁的孩子愿意模仿父母做家务,希望获得成就感以及归属感。而不少父母常常拒绝承认孩子的能力,拒绝给孩子承担家庭责任的机会,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无能而惧怕付出。
示范: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真乖,妈妈在单位累了一天了,有你帮忙,妈妈觉得轻松很多,不过你还太小,等你长大点就可以帮妈妈洗碗了,现在帮妈妈把抹布递过来好吗?”
父母让孩子分担家庭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感谢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可以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充满力量的,感觉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人物,并为此不断努力。
欣然接受孩子的好意
情景:外出购物回家后,5岁的天天提出要和妈妈一起分享刚买的巧克力,妈妈非常高兴,狠狠地在天天的脸上亲了一下,然后对儿子说:“谢谢儿子,妈妈不吃,留给你一个人吃吧!”
分析:当孩子第一次提出让父母分享属于他的东西,或者要送给父母东西时,这其实是他生活中第一次创造爱的举动,之前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爱。实际上,孩子是想通过主动的“给予”来体验自我的生命力,父母不应只在口头上夸奖孩子而在行为上拒绝,孩子会认为父母真的不需要,以后也就不会再有分享的想法了。
示范:面对孩子给予的食物,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这是给妈妈的?太好了,妈妈也最爱吃巧克力了,妈妈来一块,天天也来一块,以后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给爸爸妈妈都留点,好吗?”父母欣然接受并欣赏孩子送上的东西,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充满力量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