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少年帝国最新章节!
南匈奴休兰尸逐侯鞮单于一看:得!老子以为只有自己过得没尊严,没想到还有比自己活得更惨的。于是7月,上书请求汉朝政府赞助他出兵,在年末12月一举将北匈奴灭了,彻底解放北漠兄弟!
这封奏书理所当然落到了窦太后手里。搞后宫政治,窦太后是老手,可打架这事,只能交给男人去办了。南匈奴单于在奏书上列出了希望汉朝政府率军出兵的名单: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西河、云中、五原、上、朔方诸郡太守…耿秉居首。
于是,窦太后便将耿秉召来询问。耿秉这人我们是知道的,他是汉朝著名的强硬派,当初就是他一直在汉明帝刘庄的耳边鼓动,他和窦固才有机会出场亮相。数年不打仗,他心早痒了。当窦太后把南匈奴单于的奏书交给他看时,耿柄心里已乐开了花。
耿秉信心十足地对窦太后说“当年汉武大帝倾全国之力,想一举灭了匈奴,没有成功。今天机会来了,千年难遇之战机,不能错过!何况匈奴如今分裂,我们正可以夷制夷。成本降低,效益则是巨大的。我愿率兵出征”
窦太后点头,决定再多找几个人来问问,看看大家意见如何?然而有些人,不等窦太后来问,他们已拼足马力,向皇宫奔来了…
这些人,就是汉朝主和派: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太尉宋由。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匈问题上,不要说三公,几乎整个汉朝文官集团,都是不折不扣的主和派…这下,问题就大了!
不久,有人打响了第一炮,给窦太后上书,旗帜鲜明地反对出征北匈奴!尚书宋意的反对理由如下:1自高祖刘邦立国以来,汉朝出征匈奴很多次,可每次总是得不偿失。而自南匈奴归附、光武皇帝采取息战养民政策以来,到目前已四十多年了,边郡太平,人民安乐,而一旦出兵,必然破坏数十年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2现在鲜卑归顺,有他们与北匈奴互相制约,我们不出一兵一卒而可坐享大功。可如把北匈奴灭了,一向以抢劫为生的鲜卑人抢不到东西了,就会向我们要。我们满足得了今天,能满足得了明天吗?有朝一日,鲜卑人肯定会到边境来闹事,成为第二个北匈奴,那我们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了吗?3北匈奴现在衰落西遁,请求和亲。这不很好吗?为什么要替南匈奴去统一全匈奴?这等于拿自己的钱去烧,把好处全给别人,害处却全要自己来承担…无论从哪个角度算,都不划算。所以南匈奴单于这个建议,千万不能答应啊!
宋意的算盘打得叭叭响,可决定权却在窦太后手里。一句话:反对无效!
10月17日这一天,窦太后答应了其兄窦宪出战赎罪的请求,封他为车骑将军,耿秉为副帅,征发北军五校精锐、黎阳营、雍营、边境12郡骑兵、羌胡部队,组成联军,准备征伐北匈奴!
本年,安息国遣使献狮子、扶拔。
大军还未出征,西方先有捷报传来。本年,邓禹之子、原张掖太守邓训取代张纡,成为护羌校尉。
邓训不爱读书,邓禹常常教训儿子。但邓禹很快发现:邓训不爱读书,但情商很发达,社交能力很强。无论走到哪,都有粉丝团替他摇旗呐喊。很多士大夫都愿意跟邓训打交道。
不爱读书的邓训,却受到喜欢读书的士大夫的欢迎。这是有原因的。原因植根于邓禹的遗传基因——乐善好施。
乐施下士的邓训初出道时,跟随汉明帝刘庄打工。当时汉朝正修着一大型水利工程。钱哗啦啦的流出去,人也死了很多,都无法完成。于是刘庄就派邓训去监工。邓训到工地实地考察后,打了一个报告上来,说这工程耗资巨大,凭汉朝的科学技术根本修不下去了,不如撤了吧…
刘庄想来想去,只好撤了。不过这真是个英明的决断。罢修这个无底洞工程,汉朝节省了亿万钱,更重要的是让很多人都活着回来了…从这件事上,刘庄看出邓训不但爱国,而且爱民,是个可造之才。为培养邓训,刘庄又给他布置了一个新任务:跟少数民族打交道,降服喜欢闹事的乌桓。
乌桓校尉邓训上任不久,就有好消息传来:乌桓被邓训搞定,鲜卑也不敢出来闹事了。但很快坏消息也跟着来了:当时梁家获罪倒台,邓训因曾与梁家某公子通过信,被牵连罢免官职,回家种地去了。
邓训在老家呆了几年,现在又被叫出来工作了。羌人造反,公卿们一致推荐说跟少数民族打交道,邓训是专家。于是,邓训被重新起用为护羌校尉。
邓训上任不久,迷唐便率兵万骑来到边境,一时倒也未敢攻训,而是想着先胁迫小月氏人投降。小月氏不肯,誓与死斗。这时邓训发话了“你们不用这样,我们大汉会保护你们的”
众将纷纷来见邓训,说让他们两家相斗,我们大汉坐收渔人之利不好吗?邓训说不好。对付敌人所有的武器都不如一样东西有威力,那就是德!以德服人,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
事实证明,邓训是正确的!
邓训开城,将当地其他少数民族的妻儿都接进城里,接着下令严防死守,不与羌人交战。迷唐在城下绕了一圈,又不敢攻城,只好撤兵。
湟中所有少数民族兄弟都见到了这一幕,他们认为邓训在最危急的时刻保护了他们的妻儿,实在是太厚道了。于是从四面八方赶来,愿听邓训调遣,不再惹事…以德服人的邓训降服胡人之后,便开始一门心思对付羌人。
先是重赏招诱,迷唐之叔号吾就率八百户前来投降。除招降之外,邓训也使用武力打击。征发湟中秦、胡、羌兵共四千人出塞,偷袭在写谷的迷唐,斩首600余人、获牛马羊万余头。迷唐战败后,放弃大小榆谷,逃入颇岩谷中,部众离散。
永元元年(89)春天,邓训又征发湟中兵六千人,命任尚为将,让他缝革为船,乘夜渡河,偷袭颇岩谷中的迷唐,斩首千余人,生擒二千人,马牛羊三万余头,仓惶逃走的迷唐收集余众,西徙千余里,不敢再犯大汉边境。烧当羌部落酋长东号降服大汉,稽颡归命。其余部落也纷纷纳款送人质。
邓训搞定羌族部落之后,随即下令遣散驻兵,各归本郡,只留下刑徒二千余人,在当地屯田戍边。
窦太后动了,汉朝的文官集团也出动了!三公九卿全部现身,集体到皇宫上访。他们都认为:我们跟北匈奴虽有远仇,却无近怨。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去打人家呢?且为了虚名劳师远征,不值啊!
众卿劝谏很卖劲,可窦太后就像一块巨大的磐石,不为所动。众卿见集体上访不行,又改为集体上奏。奏书像雪片一样飞进皇宫,却如石沉大海,什么回音都没…窦太后始终是一招:任你们怎么闹,我就是不睬你!
前面说汉朝文官集团,几乎都反对征伐北匈奴。之所以说“几乎”没说“全部”主要是因有个别人也在和稀泥。
当年王莽主政时,王莽就找了一个很听话,也很会和稀泥的官僚:孔子的后裔孔光!窦宪上台伊始,也找了一个类似孔光的人物:邓禹的族人邓彪!
邓彪是窦宪招聘的高级跑腿工。说实话:邓彪很敬业。有会就去开,有泥就去和。无论背后多大呛声,他都无怨无悔…在邓彪背后呛声的,现任太尉宋由就是一个。可这家伙现在有点后悔了。
宋由是这样想的:满朝上下呛了这么久,却没反对出什么成果来。自己作为主管军事的大领导,将来窦太后会不会来个秋后算帐呢?
越想越害怕的宋由决定退出反对派。就算不能像邓彪那样和稀泥,但至少可以明哲保身。这吵架也是需要激情的,大家一看太尉都不玩了,也自觉无趣,纷纷回家了…
自汉高祖刘邦立国以来,汉朝从没出现过像今天这般吵架的场面。当年吕雉专权,陈平、周勃等一帮人都装孙子的保护着自己,从不敢多顶一句嘴;到末期的王政君,她老人家没有专权,把权力交给王莽代理,所以省了很多事;可为什么这次,窦太后临朝执政,说要出兵,汉朝众卿却像疯狗一样扑上去狂吠呢?我认为这里面大有学问!看似是为战与不战而吵,实则是为抢权而闹!
大汉朝的权力分配,在宦官出现之前,基本是三足鼎立:皇室、外戚、士大夫。在王莽出现之前,三方互相制约,基本平衡,而到了王莽,一切就变了!这归根到底在于:王莽是一个特殊的人!
王莽是外戚,同时又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正因他代表了双方的利益,所以当他替王太皇太后代理权力时,汉朝那帮读书人都没几个大腕反对。外戚与士大夫力量合流,而皇室宗族力量薄弱,博弈失衡,才导致西汉崩溃!
由此可见:在汉朝,读书人不是好惹的!皇室马上得天下,想马下治天下,还必须靠这帮人。皇室都惹不起,外戚就更不要说了,大家都不是光脚的,也都不是吃白饭长大的,要干架他们是当仁不让的!
正因儒家知识分子的力量可怕,凡是聪明的外戚,总要千方百计讨好他们。西汉的外戚代表窦婴、田蚡,甚至到刘询时代的外戚史高等,都会尊重读书人。到东汉,从阴家到马家,外戚对士大夫也都客客气气。可到了窦宪,你看他怎么使用太傅邓彪就知道了。窦宪是希望汉朝众卿应个个都像邓彪学习,吃的是国家的粮食,干的却全是窦家的活…
窦宪想法很丰满,可现实很骨感。太傅缺钙,那是太傅的事。另外那些好斗的公鸡,却还坚持在吵架现场为国家大义而战!
吵架这玩艺,就像大浪淘沙,被筛掉的不一定是沙子,可留下来的,绝对都是光灿灿的金子!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尚书令韩棱,就是最让窦太后头疼的三颗金子!
袁安,孝廉出身,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多年的官场历练,已把他锻炼成一个不畏强权的钢铁官场战士!
任隗,典型官二代。老爹就是当年跟随刘秀打天下的中兴二十八将之一的任光。这厮好黄老之术,清心寡欲,极是低调。但因黄老之术的息养精神,他是极力反对瞎折腾,征伐北匈奴的!
汉朝三公中,太尉宋由吵归吵,但畏首畏尾,不成榜样。袁安和任隗才是真正的猛人。两人一起上殿,找窦太后论理,论着论着,都不由激动的把官帽揪下来。那幅架式,摆明就是宁愿被撤职,也要为北匈奴讨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