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甘南高原上的族群合作——洮州“青苗会”的人类学研究最新章节!
——你从哪里来? 我从南京来。
——你带得什么花儿来? 我带得茉莉花儿来。
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洮州(临潭县新城)考察时听到此间民歌,引起钩沉历史之情怀,然而遗憾的是没有详实的史料记载明朝这次江南移民迁徙的事件,好在笔刻材料、家谱俱在,“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戡乱来此,遂占地为土著;其有家谱者,皆都督佥事、指挥佥事,及千户、百户之后”。洮州西路太平寨的杨月色老人所唱的“路远哥”,一问一答,凄凄切切,婉转缠绵,这不但提供了江南移民的口述史资料,而且揭示了另一番迁徙图景:
——路远哥,路远哥,你连阿呢来了咯?
你来时路上见下的啥咯?
——啊上,我连南京应天府贮丝巷里来了咯。
我见下的枷锁、绳索!
明初陆续迁来的江南移民,不仅从“军屯”、“民屯”而来,还有一种强制性的迁徙——“犯屯”。在洮州东路和岷县一带有一句非常怪异的骂人话——“军犯娃”,是对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洮州厅志》记载:“元宵节观灯演社火,东北乡有‘路远’之歌。今陈旗、石门和龙元等乡的村庄尚有此俗。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村民们从自家拿来柴禾,高高地堆在村场院,点燃篝火,全村男女老少围着火堆,嬉戏歌舞,以示喜庆和消灾祛病,这种习俗称‘烤摞摞’。一些老年妇女在思念远嫁的女儿时也唱思乡的‘路远哥’,唱至动情时潸然泪下。”洮州的移民历史通过丰富的口述资料在人们的身体内编码,沉淀在集体记忆的深层结构中。那么,汉族先民远离江南故土所到的洮州,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他们如何面对和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如何组织自己的生活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