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压抑沉闷中的大爆发(1 / 1)

乱世小民 样样稀松 1080 字 11个月前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乱世小民最新章节!

血总是白流。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失败当然令人惋惜慨叹,但顽强不屈依然令人振奋。一九四一年上半年,在法西斯凶焰正炙的时候,只有东方的中国,西方的英国还在抵抗。尤其是中国,已经坚持了四年艰苦卓绝的独立抗战,付出巨大的牺牲,但向世界展现出了一个民族的骨气。

日军在中条山战役中势如破竹,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便将**在华北的最后一个根据地拔除。但就在战役后期,华北八路军突然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了交通破击战,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二十余天的战斗,出动兵力达到了四十二个团,使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

八路军选择此时发动大规模破袭战是极为聪明巧妙的,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对于日军在华北推行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日益感到压力,破袭的计划早已有之,只是一直在等待最有利的时机。

日军的囚笼政策不断分割、压缩着抗日根据地,限制着八路军的活动空间。但同时也因为分布点不断增加,使得日军的力量日益分散,而中条山作战又使日军大部集中于此,这就为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冀中根据地——华北粮仓、八路军的兵站,在日军的不断重点进攻扫荡下,形势越来越不利,正在苦苦支持。

而中条山战役爆发后,在日军的强大压力下。重庆方面采取多种方式要求八路军出兵配合作战。战役之初,蒋介石要八路军出兵的真实意图是配合作战,以利中央军守住中条山;在战役后期,中央军已经开始转移、撤退,却仍然命令八路军出兵,则很可能是想借机消耗八路军实力或“从政治上打击中*共”。

中*共确实是出兵了。只是,基本上可以说,特意为配合中条山战役而出兵的力度不那么大,时间也有些迟,因此并没有达到明显牵制敌军的效果。国共合作抗日。但凡事互信不足,则共事难成,双方都不可避免地过多考虑己方的因素,力争使本方利益最大化。

因此,中*共出兵配合作战并没有得到国民党方面的认可,加之战报迟缓,使得重庆高层一度很“愤慨”并就此展开了一场舆论战。而此时,发动一场规模较大的作战行动不仅可以打破日军囚笼,支援冀中作战。还可以澄清“十八集团军不配合对敌作战’的谣言,争得政治上的支持。正如毛zd的电文中所说:“华北作战应抓住要害。给敌严重打击,并将战报电文送中央社发表,用以向海外广作宣传,同时发社论,以影响国内外……”

此次交通大破袭有军事、政治方面的多重考虑,可以说是抓住时机,一举数得。中*共宣传文稿是这样描述此次大破袭的:“……动员了我整个华北所有的力量,给日寇以沉重地打击,它将给那些认为八路军‘游而不击’的人一个响亮的嘴巴。它将对全国的抗日形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日军方面对此次大破袭确实是措手不及的,高度分散部署的兵力,使他们四处闻警,却捉襟见肘,难以应付。

以太原的日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中将来说,当他通过参谋的空中侦察得知情况后,马上召开紧急幕僚会议。决定迅速派出增援部队。而此时,他作为一个军司令官,却感到自己非常可怜,因为军直属部队当时无可用之兵力。最后由司令部临时抽出包括卫生兵在内的共约四十人,组成混成小队前往增援。

还有日军第四独立混成旅团旅团长片山,由于兵力不足,难以完成护卫正太路西段的任务,不得不将阳泉城内的日侨集合起来。大部分日侨是来发战争财的,有些人刚刚发了些财,准备返回日本,一听到要被集合起来准备打仗,心想这回恐怕要“无言的凯旋”了。于是,他们拿出最好的衣服穿上,有的甚至写好了遗书,满脸的庄严肃穆,纷乱中透出“准备就难的景象”。

日军从中央统帅部到侵华日军上上下下,对八路军发动的这场突然袭击,尽皆大惊失色。日军中央陆军部竟怪异地惊呼:“……**军在华北断然发动了大反攻,给予华北方面军以极大打击……”

破袭交通线,使日军四处闻警,疲于应付并不是八路军的最终目的。第二期作战随之开始,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而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破日本人的囚笼计划,将分割得七零八落的地盘重新汇成一片,使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在日军不断的“蚕食”和“扫荡”下,所面临越来越困难的局面得以改善。

毕竟截断交通线只能是一时的,不能取得战局根本之改变。但前期的破袭战可能逼使日军改变其某些部份的兵力部署,从其他点线上抽调兵力增援交通线。正象八路军总部的电报中所说:“这给我寻求新的机动的方便。或逼使敌人放弃正太线南北某些据点,回救正太线,这对整个太行山根据地之巩固更是有利。能达到此目的便使我军队作战容易取得主动权与操纵战争。”

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作战,改变目前日益困难的形势,这是八路军不得不展开的的行动,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偷袭的机会。如果继续等待,毫无作为,中条山战役之后,日军至少将有三个师团的兵力会腾出手来。到那个时候,形势只能更恶劣,更被动。

尽管由于远离铁路线使得孟有田并没有参加此次大破袭的机会,但他也在随后的宣传上得知了事情的大概。尽管时间不同,规模不同,名称也不同,但性质却是一样的,是八路军被逼迫压抑后的一次大释放,早早晚晚都会发生。

至于随后日军反扑造成的困难,有没有这次大行动并不是决定因素,而且中华民族的对日抗战本身就准备着巨大的困难和牺牲,因作战“招来”困难而被指责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