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副丞相可行吗(1 / 1)

臣权 受伤的害虫 2675 字 11个月前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臣权最新章节!

而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庞煌在做什么?难道他什么都不知道吗?

也许是的,庞煌虽然是穿越人物,但绝对不是神仙,纵然有着穿越光环的笼罩,但他的根基实在是太浅了。

而且这一切都有个大前提,那就是朱元璋可是一个开国皇帝,而华夏这片土地上刚刚遭受到蒙元的欺凌百余年,如今扬眉吐气,对于朱元璋这个领袖人物正是感恩戴德的时候,朱元璋的个人威望空前高涨,无论是在朝廷官场,或者是在民间乡野,对于朱皇帝的拥戴,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热切。

这也是朱元璋一直有恃无恐的原因之一,他不怕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而且如今只有洪武十三年,皇帝还正值壮年,太子还在身强体壮,皇太孙朱允炆刚刚出生。所以朱元璋也没有必要那么急着为后代斩草除根。

所以,在这个年代,敢于和皇帝偷偷摸摸搞些小动作的,都不是一般人,比如胡惟庸,比如涂节,比如一些地方大员、封疆大吏。

但是这些人,都岂能是可以度量的,说不定为了皇帝的一句话,转眼就把你卖掉了,庞煌被人吃了,估计连骨头渣子都剩不了什么。

而且,现在能位极人臣者,基本上都是和朱元璋当初一起打天下的伙伴,大家一起建功立业,都在等着分享胜利的果实呢,谁和自己的前途,甚至是自己子孙的前途过不去呢?

相信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就拿刘伯温来说,被皇帝害成那个模样。已经算是人间蒸发的人物了,但是提及了要和皇帝作对。也是害怕的要命,要是放在一个别的时代。早就以推翻皇帝为己任了,但是如今呢?

宁愿不再见自己的儿子,宁愿守着自己的老妻默默无闻,也不愿意为庞煌出谋划策,那怕就是潜意识中感觉到对大明王朝,对高高在上的那个皇帝有稍微的不利,刘伯温也不愿意去做。

这一点,让庞煌感到十分的无奈,最后没有办法。只有将刘伯温用来牵制姚广孝,让他们一起到杭州去经营,刘伯温才算是勉强同意。

因为庞煌稍微夸大了关于姚广孝的野心,因为庞煌表明了自己经营杭州,只是为了皇帝筹谋将来以后对付倭寇。

真的想不明白,刘伯温心中的那一缕愚忠到底从何而来,朱元璋真的厚待过刘伯温吗?庞煌想不出来,对于一个自己塑造的神棍,朱元璋根本就没有下决心去相信。想办法去封赏和拉拢,因为刘伯温是半路跟随朱元璋的,根本不算朱元璋的嫡系。

以至于最后封赏功臣的时候,刘伯温只是被封了一个诚意伯爵。远远不如其他文官武将,而且最后还让胡惟庸和汪广洋一起给刘伯温送药,那明显是为了铲除这个自己塑造的神棍。一方面避免走漏了消息,一方面为今后嫁祸给胡惟庸打下基础。

关于这一点。是刘伯温自己分析出来的,但是依然不能动摇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的忠心。也许刘伯温忠于的只是大明,而不是朱元璋本人,但是在如今大明这个家天下的时代,又有什么分别呢?

庞煌想,这也许就是封建社会能够迅速集中并稳固人心的所在吧,特别是开国初期,大家都能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为了共同目标奔下去,很少会过多的生出太多直接的原因吧。

记得当初庞煌想要说服刘伯温的时候,刘伯温为庞煌讲了几个关于大明建国之前的几个故事,当时庞煌记得很清楚,也很惊讶,原来朱元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登上帝位,也曾经有过很多人想要取而代之,但是无一成功,基本上全部都被一心一意建立新大明的人所打破了。

朱元璋这个皇帝,原本也是个比较义气和豪爽的人,他的猜忌之心和狠毒,也不是凭空而生出来的,早在还在南征北战的期间,他就严密防范部下将领,为防止他们叛变,凡是将领出征,就把他们的妻子留在京城做人质。

就这样仍不放心,还派心腹去监军。即便如此,也是防不胜防,在严酷的战争中朱元璋也确实没少经历部将谋叛的事件。

刘伯温主要讲了其中的两个事件,第一个——邵荣谋叛事件。

之前说过,邵荣是与朱元璋一同起事的战友,骁勇善战。蒙元至正十八年,邵荣和徐达一起攻克宜兴,蒙元至正十九年败张士诚军于余杭。因为屡立战功,邵荣被擢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地位在常遇春之上。

可是,蒙元至正二十二年的时候,绍荣自处州平定苗军叛乱回应天,与参政赵继祖密谋击杀朱元璋,被宋国兴告发。

朱元璋立即派兵搜捕了邵荣、赵继祖二人,用铁链锁着,备下酒食,然后和二人一起喝酒,朱元璋问:“我与尔等同期濠梁,望事业成,共享富贵,为一代之君臣,尔如何要谋害我?”

邵荣回答说:“我等连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

赵继祖接着说:“若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惟痛饮。”

朱元璋听了以后,就把他们二人缢杀了。

第二个——谢再兴谋叛事件。谢再兴也是朱元璋的旧将。而且,他还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的岳父。也就是所谓的“亲家”。

蒙元至正二十二年,谢再兴守卫诸暨。当时,金华、处州的苗军反叛朱元璋,张士诚乘机派张士信率军进攻诸暨。谢再兴苦战二十多天,打败张士诚军。这次战斗后,谢再兴派自己的心腹左总管、糜万户两人私往张士诚的占领区杭州贩卖物品,结果被朱元璋查获。朱元璋怕泄露军机,就杀了这两个人。并且把两人的头颅悬挂到谢再兴的办事厅里,这对谢再兴来说。是一种侮辱性的警告。

这之后,朱元璋又擅自做主把谢再兴的次女嫁给徐达。又派参军李梦庚去节制诸暨兵马,降谢再兴为副将。这让谢再兴愤怒至极,连续受辱,明摆着拿人不当人,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谢再兴捉了李梦庚,到绍兴去投降了张士诚的部将吕珍。

这两起反叛事件。对朱元璋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当皇帝之前,就考虑到如何对待功臣宿将的问题。大明王朝建立后,为了使王侯将相忠于他的朱明王朝,为了预防臣僚的反叛,朱元璋采取了种种手段和措施,可是他总是不放心。

也就是部下的反叛,让朱元璋一点点步入了多疑的境地,刘伯温说起这件事时,庞煌很奇怪。那个乱世纷争的后遗症,真的让朱元璋记忆那么清晰吗?

怀着这样疑惑不解的思绪,庞煌一次又一次受到了皇帝的召见,开始是和李祺、蒋瓛等人一起。但是到了最后,庞煌单独觐见的机会越来越多,以至于朝中的一些大臣甚至开始眼红起来。

甚至有的官员。对于皇帝的专宠一人,有了很深的意见。准备上奏折弹劾此事,说皇上信重外戚。乃是国之乱象之开始。

可能因为庞煌手里把握着锦衣卫的北镇抚司,手下有着过万的密探和缇骑吧,引起了大臣们的深深忌惮,谁也不知道,那一天驸马都尉会挥舞着绣春刀,率领着缇骑闯入了谁的府中,从此他们就要与荣华富贵绝缘了。

虽然这样的情景还没有露出一点点端倪,但是饱读诗书的那些儒家文人们,却是从历史的发展轨迹中发现了一点点的苗头,这种苗头是不能让他出现的,那怕是冤枉驸马都尉,都不能让他出现,因为一旦出现那样的情况,事情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了。

但其实这些文官武将的思想,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冤枉了庞煌,之所以被屡屡频繁召见的原因,并不是皇帝想要利用锦衣卫去做什么,相反,在锦衣卫成立之初,在没有像是胡惟庸那样的假想敌出现的情况下产生的锦衣卫,倒是让朱元璋产生一种无可是从的感觉。

他毕竟是放牛娃出声,最丰富而最初的涉世经历,却又是在皇觉寺当和尚,哪里有那么多的治国经验,他最大的治国经验,都是从蒙元哪里学过来的,地位稳固之后,虽然突击看了很多书,从很多人哪里了解了一些治国之道,但那些只是一些皮毛而已,更深层的东西,他远远不如杀戮战场上的谋划懂得多。

朱元璋想仿造唐宗宋祖开辟一个繁华而又盛世的大明,他苦读史书的同时,在琢磨着怎么怎么才能制定一个更好的制度,于是,仿造唐、宋时期节度使制度应运而生的布政司、按察司和都司三权分立的框架慢慢的搭建了起来。

那是他吸取节度使兵权在手而不安定的因素,索性又提高了按察司的职责,让你布政司连一府的捕快,也就是巡城力量都不能掌握,只能老老实实的对待行政事务。

而按察司只能查案,都司只能练兵却没有兵权,经过几年的试验,朱元璋觉得布政司和按察使的品级太高,于是又将他们的品级各降了一级,达到了平衡。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比较满意,于是转过头,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收拾中书省的这一个最大的烂摊子,地方上的行省被朱元璋分权和撤销了,那么大明权力最大的行省,也就是中书省,在朱元璋的眼里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当初,他不用李善长,不用汪广洋,不用刘伯温,甚至杀了杨宪,最后选中了胡惟庸,和所有人的猜测一样,就是看中了胡惟庸没有什么根基,胡惟庸的根基就是基于淮西派系官员首领的李善长,他只要和李善长达成一致,就可以轻易的把胡惟庸替代下去,那样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朝堂动荡。

但是事情总要发展,总不会发展的一切皆如朱元璋的意思,总要有些变化的。

现在别的变化倒是没有,胡惟庸的忍让和退缩并不能让朱元璋软下心肠来。不过有一件事情却是让朱元璋犹豫了。

那就是他一直坚定要裁撤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实行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之决心,有些动摇了。也不是因为困难而动摇,而是被值不值得而动摇。

换而言之。就是谁不想当富家翁,谁不想戎马一生之后,安逸一会,但是如果按照自己的思路执行的话,恐怕自己安逸不下来了。

这些分析,正是驸马都尉庞煌给朱元璋说的,庞煌向朱元璋描述了一副景象,正所谓“诸臣未起帝先起,诸臣已睡帝未睡。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这首本来是朱元璋原创的诗句,如今也被庞煌剽窃过来,本来是“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庞煌将其中的“朕”改成了“帝”,就成了自己所做的一首诗,一首描写帝王辛劳的诗,让朱元璋感受颇受,几次就这个问题。和庞煌谈论了起来。

今日,又谈到了这个问题,谈到了胡惟庸的事情,因为庞煌是锦衣卫主事之人的关系。所以有些事情,朱元璋第一并未隐瞒庞煌,第二有很多情报是经过庞煌传递过来的。就是想隐瞒也隐瞒不了。

就比如青华的事情,胡惟庸以为隐蔽。但是在朱元璋和庞煌这些锦衣卫的头目眼里,却是像是灯火那么透亮。

青华此人。乃是胡岚在年少苏州一次游学时偶尔收留的艺妓,说是艺妓也不能太算,只能说是一个跑江湖的艺人吧,不过关系盘根错节,在江浙一带很有一些薄名气,青华之所以被胡岚看中,据分析,估计除了是青华的容貌之外,其中还有青华在所谓下九流江湖中的一些关系。

青华有一个哥哥,当初是盐帮之人,基本上出身和当初朱元璋所做过的私盐买卖差不多,不过青华的哥哥更加危险一些,是帮助各个盐帮消除对手的一群人中的头目,青华有两个妹妹,分别叫年华和流花,分别在苏州和南京的青楼里面,打着卖艺不卖身的旗号,其实身体不是不卖,而是卖的不是价钱,而是合适的人而已。

昨天在秦淮河画舫内青华所见的那个精壮汉子,就是青华妹妹的一个姘头,叫做焦凯,是长江上比较有名气的一个惯匪,但是绝不做大买卖,若是做了,就绝不留活口,所以在民间并没有什么恶名,这个焦凯虽然和年华长年姘居,却是对青华也垂涎欲滴,几次占便宜都没有占住。

但是要抡起好色,焦凯的确好色,但是办事能力却是一流的,因为有些缘故,在四年之前,涂节刚刚还是御史大夫的时候,胡惟庸就让焦凯进了涂节府邸之中,觉得早晚有用,这个焦凯倒是也有些手段,这四年期间,一直为涂节谋划,竟然混到了一个头目的地位,深的涂节的信任,这也是涂节的一举一动基本上都瞒不过胡惟庸的原因之一。

要说这些事,在官场之间只是小事而已,就算是朱元璋知道,也懒得伸手管上一管,因为草莽出身的朱元璋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像是这些朝廷大员,谁家里没有一些龌龊事,自己都往人家府邸之中派检校,而胡惟庸要扶植起来一个官员,往里面掺些沙子,那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这些事情,在锦衣卫成立之前,就由暗卫进行了备案记录,现在调出来只是偶然一查,就发现了很多不清不楚的因素,朱元璋前日在朝堂之上,草率的下了拘捕朱亮祖,和封赏道同的决定,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因为朱元璋已经知道道同死了,其实对于朱亮祖已经起了杀心,不但对道同起了杀心,而且对于中书省丞相胡惟庸,也起了清除的念头,之所以不当时下手,就是想逼急了众人,再引出多些人出来,达到一劳永逸的作用。

但是到了收网的时候,庞煌的劝谏而来,让朱元璋十分的生气,他不明白,庞煌到底是要保住胡惟庸,还是要保住中书省丞相的位置。

而到如今,李善长绝对不敢出山,要是杀了胡惟庸、涂节等人之后,纵观大明天下,谁还有资格做这个中书省的丞相呢?难道要请宋濂出山做这个丞相吗?

其他人,朱元璋也看不在眼里,何况就算是李善长和宋濂,朱元璋也未必会让他们做这个中书省丞相,因为这二人的威信太高,扶上去容易,要是他们真的要和当朝的皇帝对着干,可是没有胡惟庸这么好消灭的了。

朱元璋十分恼火,但就在这是,庞煌在这一次的觐见中,递呈上来一个奏折,上面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会在朱元璋意动的“任期制”基础上,庞煌建议,尽快、尽量多的设立大明中书省副丞相。

庞煌在奏折中提出,中书省以后就再也没有左右丞相了,只有一个丞相,不分左右,为了制衡这个丞相,至少要设六个所谓的副丞相,甚至更多,用来分管六部和其他职司衙门,而中书省丞相,只有教导和制衡副丞相的权力,却没有任免权力,任免权力集中在起初要集中在皇帝手中,最后演变成为选举制度。

朱元璋并不以为这种制度的可行性,但是却被这种新颖的思路稍微的打动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