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混战(四)(1 / 1)

无双鬼才 燕雀哀鸿鹄 2604 字 11个月前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无双鬼才最新章节!

王允一死,长安城的实力立刻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徐济趁此机会借着刘协的名义收编了长安城的军队。只有军队在自己的手里,才谈得上真正控制长安。

虽然长安城的很多大臣都有诸多不满,但是却丝毫不敢声张,那倒并非迫于徐济武力压力的问题,而是徐济手中掌握着刘协这个杀器,又或者说刘协现在完全站在徐济一边的原因。这些大臣一直以来标榜的就是忠于大汉,更以反抗权臣,扶持皇帝为己任,原本他们以为刘协是被徐济劫持,杀王允也是受徐济所迫,可是现在却是刘协主动要杀王允,那徐济如今倒好像是刘协的心腹似的。

所以现在对抗徐济已经全无必要,一不小心还有可能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若是说刘协是昏君呢?那似乎更说不通,这刘协原本一直在权臣的控制之中,杀王允只不过是刘协随心所欲下的第一个命令而已,而且证据充足,谁又能说刘协这么做是错误的呢?所以更谈不上“直谏”或者“死谏”了。

故此唯有默默的接受徐济的所作所为,至少在现阶段,谁反对徐济就等于反对刘协。

因此,徐济收编长安军队的工作极为顺利,在加上自己有郭淮、王凌、王晨这三个熟知长安军队部防的地头蛇,做起事情来哪还不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史阿这大汉第一剑师自然是跟随刘协回宫。

看着郭淮领着王凌和王晨井井有条的安排一切,徐济这才放下心来。

这期间,长安城的居民并没有因为王允身死皇帝回宫而有多大的情绪波动又或者兴奋异常,生在乱世,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他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他们已经学会了用眼睛观察。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地一切。任何所谓的希望在他们地眼中都变得十分的可笑。故此长安城地气氛十分地冷淡。不过长安城的大小官员们却看时忙碌起来。徐济的突然杀到和刘协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处死王允给这些政客们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他们都在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命今后该何去何从。

随即,刘协在朝堂之上召集长安城地群臣。当群臣到来时。长安城的军队已经尽数落入到徐济的手中。虽然在收编的时候偶有抵抗,但是在王凌和王晨还有郭淮的“劝说”之下,这反抗被迅速地破灭。至少在表面上停止了对抗。毕竟现在是由皇帝“掌权”。王允身死,而且身败名裂。若是抵抗的话便等同于叛贼之举。

刘协当然明白自己的立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命令徐济总管幽州,并州,青州,徐州。充州,翼州六州的事务,并封之以大司马之职.同时命令徐济专事征伐,解决幽州地边疆之患和豫州扬州北部的战事。

当然还有其他一系列人员调动和大臣任命。这其中当然包括长安城守军一些列下属军官的任命,这些人在名义上当然只接受徐济这大司空的指挥调动。

这道命令一下。徐济名义上的权力立时激增,这等于说在六州之内徐济就是个土皇帝,不说别的,至少六州地刺史他自己可以随意更换。

更何况这大司马一职了,立刻使得徐济变成大汉权利最大地位最高的军事长官。更可以调动天下兵马。现在天下大乱,刘协又令徐济专事征伐,这等于把随意杀人的宝剑放到了徐济的手里,可以说刘协对徐济的恩赐已经到了极点。

不过徐济却并不是十分开心。他再一次发现,自己绝对不可以放松对刘协的警惕。尤其是刘协当着这许多臣子的面给自己这般大的恩宠之后。这些时日,徐济只顾得对付王允和解决长安控制权的问题去了。早已经把这刘协抛到了脑后,他实在没有想到刘协会此时摆自己一道。虽然自己可以化解,但那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现在自己唯有隐忍不发,让刘协得意一段时日。

在朝堂上众人的祝贺声和羡慕声中,徐济无奈地和其他接受任命的大臣跪倒谢恩。

不说刘协对其他人的人事任命有拉拢人心之意,就说刘协对自己名不副实的封赏,就令徐济心生不满,对刘协心生警惕。

的确,从表面上看,自己受到了天大的恩宠,可仔细一想,这又算怎么一回事?

“总管六州事物”,难道在这之前自己就没总管六州事物吗?这六州的官员哪个不在自己的调配之内?

还有那个大司空一职,更是鸡肋得很,所谓的“掌管天下兵马”简直就是个笑话。兵荒马乱之中,自己能掌管的就是自己的部队,再加上眼前这刚刚收服的长安的军队而已,又哪能掌管天下兵马那?

中央集权的松散乃是东汉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东汉自建立起就从没有真正意义的完全控制天下兵马的,更何况是现在呢?难道自己可调动曹操又或者孙策的兵马吗?

若是可以的话,那天下也不会大乱了。还有那个专事征伐,说得更是语焉不详,就现在看来,袁绍和长安地区都需要平定,可是刘协并没有说在消除这些势力之后,这些地区归谁来支配。到底是徐济呢?还是另外派人出任州郡的刺史或者是太守?

诚然,作为大汉的臣子来说,徐济的权力实际上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实在已经是荣耀到了极点,但是作为一个要改朝换代的人来说,刘协的这些所谓恩赐不但对徐济作用不大,反而还是一种变相的消弱。可以想见。刘协今天对徐济的封赏不日就会传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到时候谁不知道刘协不把徐济当成是肱骨之臣?在人们的惯有思维中自然会认为徐济就是大汉朝廷忠臣的代表,确认刘协的地位更是徐济和已经死去的刘虞共同倡导的。可以说徐济的声望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此而来。若是徐济日后对刘协稍有不敬。那么天下的舆论就会把矛头齐齐指向自己。这个中滋味实在不舒服。更不用说自己想要改朝换代的想法了,叫别人知道了更是大逆不道,到这时徐济才真切地体会到曹操当时的辛苦。

哎,说穿了。还是权力和野心在作怪,刘协现在这么做根本是自己将了一军。其他事情可以姑且不论。就说即将要结束对袁绍的豫州之战,在自己打下豫州后,刘协若是另派一人作豫州刺史难道自己可说不行吗?只怕自己才一反对。就会有人跳出来说自己恃宠生娇。以下犯上,大逆不道。

坦白说。徐济自己倒是并不大在意皇帝的位置,若是刘协乃是一代明君那也无妨,毕竟皇帝这个活要想干好。那着实是天底下最难地活计。但问题是刘协根本无力解决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问题,自己改朝换代并非是理想的结束。而恰恰是自己斩断这时代华夏分裂的根源的理想的开始。故此,刘协这块绊脚石是必须要搬开的。哪怕日别人说自己是篡位者,那也在所不惜。

不过想一想,徐济不得不承认刘协实在是天生搞政治的料子,他很会利用形势打击敌人。这小子一惊看穿了自己势必要杀掉王允的决心。更看出在长安自己无论再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不占优势,只有借助皇帝之名才可以站稳脚跟,故此才敢那里大发君威。大肆地伸张君权,避免自己完全沦为徐济利用工具地命运。

而实际上,刘协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至少在现在是如此。

在刘协把杀王允地责任大包大揽过来、避免别人说徐济随意枉杀大臣地同时。刘协成功的给朝廷中地大臣们一种错觉:徐济不过是他的心腹而已,徐济杀王允看上去真地只是奉命行事。如此一来,仿佛平定长安之乱的人不是徐济,而是他刘协似的。弄得刘协的声望一时之间在长安群臣心中攀升到极点,这一点只要看看此刻站在朝堂中的大臣们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来。

可以想见,在现在这个阶段,长安将会出现人人巴结刘协的局面,因为刘协的手中有自己这把刀,可以随意地杀人。而这种局面正中刘协的下怀,刘协将会大肆笼络人心,扩张自己势力。只要时间充足,刘协甚至可以把朝廷上的其他势力完全掌握,然后寻找一个理由,在把自己一脚踢开.结束自己只能充当政治工具的悲惨命运.只要自己真正掌握了权利,再作出几件出色的事情来,他刘协就是中兴之主.至少天下诸侯在名义上不敢和他对抗.到那时,谁再想控制刘协那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想到这里,徐济不由得心中苦笑:没有想到,自己原本要利用刘协,现在却反过来被刘协利用,看来自己实在不是搞政治的料子,想到这里,徐济下定决心要把荀彧从兖州调过来,只有荀彧这政坛老手才可以对付刘协这个小奸巨猾之人。至于现阶段,徐济唯有默默接受刘协的所有安排,只要自己稍有不满,立时就会被有心人利用,他们会和刘协联起手来一起排挤自己。而且对方在长安城内他们也的确有这个实力。

徐济很清楚。虽然说左右要和刘协翻脸,但是现在却绝对不是翻脸的时候。

这个结论只要和历史上迎接刘协时候的曹操对照一下就可以得出。那时的曹操虽然手中并没有多少兵马,但确实汗献帝唯一可以依仗的军队,至于其他小股诸侯的部队都已经被曹操分化瓦解又或者驱逐,比如说杨奉等人。

那时的曹操根本就是大权独揽,所以才会强制性质的迁都到许昌,更把自己的心腹全部变成朝廷中的大员,逐渐地掌握政权。

可是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呢,显然没有那个资格。不说自己现在身边一个文臣没有,无法在朝中安插亲信。至少自己现在还没有真正的控制长安。

表面看自己现在兵权在握,而且名义上长安地军队都归自己掌管。但到底不是自己地嫡系部队。就拿刘协新任命的那些长安守军的各个大小军官来说,徐济这外来者几乎可说是一无所知。看看刘协在点他们名字那不假思索地样子,就可知道这些人都是刘协早已经思考多时的结果了。一旦有起事来,真正能指挥动他们的还是刘协。

长安的势力错综复杂,再加上长安地区大小城市不少。而且每座城市都有驻军。现在这些驻军还没有别收服,谁知道王允一死,这些军队都听命于哪个大臣?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兵变事件。最糟糕就是长安城地驻军也参与进来,来个里应外合。那自己可真的就无发在长安立足了。

现在。经过刘协的一番蓄意拉拢,人人向刘协谄媚。一定有不少人想要取代自己这个称谓的“刘协心腹”的位置,只要自己处理不好和刘协的关系。一定会有人出头这么做的。不过徐济并非无还手之力,这种局面只是暂时的,说到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现在刘协这么有恃无恐是看穿了自己在长安的实力不强。

自己此来长安地目的是为了控制长安,可是现在倒好,反倒是刘协借着大肆封官的机会,弄得他控制长安的能力在自己之上了。

只此一项。徐济就发觉自己治政只能实在不如曹操,至少曹操不会做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情。

但是刘协还是太嫩了,他恐怕根本不知道自己还留有后手。

用不了多久,张绣和贾诩的军队就可以回长安。而王晨和王凌一旦劝降了潼关和青泥口的守军,于禁大军和李严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直奔长安而来。

到时候自己在长安地区地嫡系军队将不少于十万。看谁还敢不看自己的脸色行事?即便是刘协可以拿汉中的战事为借口,不让张绣的军队回长安又如何?有于禁大军和李严大军便足够了。

不过现在只好看着刘协在自己面前嚣张了。

想到这里。徐济心中不由得轻轻地叹了口气,第一次发觉自己此次长安之行有点疏忽大意了。的确,只要自己的军队一到,自己立时权倾朝野。但是自己在现在已经先输了一局,看着朝中的一个个重要官职被刘协老实不客气的分给了别人,徐济只能怨恨自己忘记带文官进长安的事情了。

朝会结束之后,徐济心情大坏,和那些想要巴结自己,向自己祝贺的大臣们匆匆打了声招呼便回到自己的临时住处,也就是杨彪的府邸。

不多时,史阿、郭淮、王凌、王晨四人便赶来。史阿才一进来便想徐济高声祝贺,徐济苦笑接受了史阿的一番心意.

郭淮不明白徐济为何会露出这种表情,大奇之下,出声询问.

史阿这才注意到徐济不对劲的地方.

徐济便把刘协对自己的封赏说了一遍.史阿到没有什么反应,郭淮和王凌、王晨三人却立时看出这其中不对劲的地方。

显然,这三人对政治的解读能力都比史阿强很多。

王凌和王晨闻言后,面有忧色,低头不语。

郭淮倒是对徐济充满信心,脸色一变后,便若无其事,他知道徐济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徐济看了王凌和王晨一眼,心知这两人现在是惊弓之鸟,命运更和自己挂上了钩,若是他徐济在长安站不住脚,王氏家族的政治声望便彻底完了。

为了坚定这两人的决心,让他们两人为自己悉心办事,徐济便把自己的打算稍作透露。

当王晨和王凌两人得知只要拿下潼关和青泥口,徐济另有大军潜入长安的时候,立时欣喜若狂,马上请命要到两座关口去。徐济见他们两人这般主动,当然很高兴了,于是便要两人前往两处关口,与贾诩和张绣两人会合,迅速放于禁大军和李严大军进关。

两人领命而去。

史阿在一旁听得莫名其妙,不明白徐济在为什么担心。

等两人走之后,徐济才耐心的解释给他听。史阿张颌这才明白到底是怎么加事。他没有想到刘协居心叵测,在这耀眼的封赏下有如此不可告人的目的。一时间眼中厉芒闪闪,显然是对刘协很不满意,最后唯有长叹一声,便不再言语。

徐济理解的拍了拍他的肩头,知道史阿拿刘协没有办法。

不过徐济却知道,长安的斗争如今正是方兴未艾。

不仅在长安城外的战场上,也在长安城内的朝堂上。自己如今正处在风口浪尖之上,一个不小心自己一番计较就会全盘落空,而这也就意味着贾诩制定的由长安为核心的西进计划也完全搁浅,这是徐济绝对不愿意见到和接受的事情。

徐济比任何人都清楚的知道现在局面的暗潮有多汹涌,刘协的一番作为让徐济不得不按下自己焦急的内心而选择静待良机,只要于禁和李严大军一到,那便是自己的翻身之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