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古思今(1 / 1)

先秦百家谈 灵椿八千 2312 字 9个月前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先秦百家谈最新章节!

墨家提倡节俭,准确的说墨家提倡的是最实用的,把那些不必要的部分都去掉,这是墨家所希望的。

这和墨家大部分人的社会地位的有关系的,墨家从最早的墨子开始,都是属于有技术的工人和农民占多数,尤其是那些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孤儿和可怜人,这是墨家最大的组成部分。

这是墨家和其他百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实际上除了墨家,还有一家也就是提倡耕作的农家,这一家以许由为首,奉神农为祖,但是这一家没有任何一部经典流传下来,只能从其他诸子的经典里看到些许的思想痕迹,但也可以看出,很注重节俭,认为要舍去浮华的部分。

在孟子里,有一个儒家弟子因为见了许行非常高兴,于是舍了儒家跟随许行,后来遇见孟子,和孟子进行了一番辩论,当然最后孟子赢了,而且在孟子这部经典来看,许行的思想有一定缺陷,但是就像墨子里批判儒家一样,很多东西是不全面也不等于儒家思想的,所以不能完全下定论,如果将来哪一天在考古里发现了农家思想的典籍,或许会更贴近历史事实,根据记载,农家有《神农》二十篇,还有各种经典共一百多篇,无一流传。

在孟子里记载,对许行思想有一个大的概括“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大概意思是说,真正的圣贤,应该和百姓一样一同耕作,种地和治理天下并行不悖。

孟子反问对方,许先生戴的帽子,穿的衣服,烧饭的铁锅是不是自己做的,对方回答是用粮食换的,借此孟子解释说,既然如此,那许先生不会损害铁匠的利益吗?铁匠,纺织的人也是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粮食,那许先生为什么什么都必须要自己做呢?那样不是很烦恼吗?

对方回答,这世上不可能一个人兼干所有人的活,互相会有分工,孟子借此说,如此官员就一定要种地吗?官员做的事是管理和治理天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在这里分出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个划分我们今天还在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说,要努力学习,不然将来就得去搬砖,如果努力学习就能坐办公室。

当然孟子这里其实没有说哪种更好哪种更不好,只是说这是一种分工,且能够治理天下的圣贤是很罕见的,他们要做大事,如果即要求其贤明有才,又要求他会种地,是不现实的,就像让一个铁匠又要打铁又要自己种地一样。

并且举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在后面对方提出,如果能照着许子的思想去做,社会就会公平,布匹和丝织品全国统一价,只按大小来计价,丝和麻应该等价,只按多少来计价。

孟子反驳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表示物品的价值有本身的市场决定,刻意将其平均对等,才是对市场最大的破坏。

总的来说,农家和墨家一样,提倡节俭,以及相对平均的社会属性,但农家要温和很多,也没有太高尚的理想,其思想的核心还是在耕种上,人皆有田,人人都能吃饱饭,这可以说就是农家最高的理想了,朴素但很最有价值,也最基础。

儒家提倡礼乐,是因为在儒家看来,礼和乐都与当时春秋战国最大的问题有关,就是战乱。

儒家认为,天下失序,战乱不休在于失去了礼的协调,礼的作用是为天下的和谐,如果说儒家推崇礼乐,不如说礼乐是为了令天下令人与人达到“和”的方法和手段。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的修身到平天下,都是要达到一种和谐的境地,从自我的和谐,到天下的和谐,甚至不止儒家,道家阐述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佛家讲的自性,法性,乃至后来在中国产生的“禅”这些都是一种和的大化之境。

人之所以有种种烦恼,社会之所以有种种问题,都是因为失和了,人如果能达到绝对的玄同状态,儒家讲这是圣人,道家说这是真人。

而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为了要让社会回归到和谐,远离纷争,孔子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兴复周礼。

为什么是周礼呢?到民国以后很多人批孔孟,就说孔子提倡的阶级是压迫劳苦大众的,是不平等的。

但实际上,仔细想一想,在那个年代,孔子所能找到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就是周礼,夏商时期实际上是还没有建立出礼的,那时候还在用活人祭祀,还在讲神授君权,而到了孔孟的时代,反对人祭,并且不认为神授君权是授予的血脉,认为是授予的君王的德行,仁德的君王才能成为天下拥戴成为天子,不仁的君王都会被消灭。

当然有人说这是刻意美化周武王,但实际上如果看儒家典籍,儒家并不反商,孔子的先祖是商汤,实际上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可以看出,当时的史观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其实是差不多的,包括墨家,道家都承认这点,大禹之子启立夏,夏末暴桀出世,于是商汤应天道推翻了暴桀,在之后一直到最后,商纣王又无道昏君,于是周武王反商,建立周。

我们今天比较喜欢追究到底周武王是篡位夺权诛了纣王然后再美化自己的行为,还是周武王真的如传说里一样是仁德的君子,玄机正好有部武庚纪,讲的正是这么个故事。

这是因为,我们现代社会建立的时期,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有了一种反威权的思想,就是反对和怀疑以前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事实。

到底事实怎么样楼主是没法给个答案了,只能说孔子的时代还没有这样反威权,大家都是相信那个时代的史料的,相信周武王是仁德的天子,商纣王是无道暴君,当然即使那个时代也同样有人怀疑,只不过没有成为历史的主流。

而且从时代来看,孔子的时代,正好是人类刚刚从蛮荒蒙昧中走出后的第一个曙光的时代,自那个时代开始,奴隶开始有了生存权,就是说虽然可以买卖奴隶,但是不能随意打杀,在这以前,奴隶的生命是奴隶主掌握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但事实上活人殉葬的习俗一直都有,杀害奴隶对贵族来说也就是交个罚款,执行不严格,但至少在思想上已经有了提升。

孟子里有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孟子里这句话说是孔子说的,前段时间楼主一个朋友还提到这句话,说孔子假仁假义,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讲,那些用人俑替代活人祭祀的人,现在都没有后人了,意思是说孔子认为应该要用活人祭祀,不能用人俑替代。

这句话这样解释的人很多,但是首先,这句话不出自论语,是出自孟子,是孟子的转述,而且这句话单看是不全的,这句话结合整段来看。

这段是孟子对梁惠王的对话,全文很长,楼主就不贴了,大致说一下,大概是讲孟子问梁惠王”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就是说用棍子打死人和用刀子砍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没有区别。

孟子又问,如果以苛政让百姓而死,和用刀子直接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还是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开始说,厨房里有上好的肉食,而沿途的百姓面露饥色,随时都会饿死,这样与带着野兽来吃人有什么区别?为政者身为父母官,对待子民却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施政,这和带着野兽吃人有什么区别?

再然后就是那句话了”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这句话在这里,无论怎么看也不像是骂那些人用人俑替代人的人不遵守礼制,恰恰相反,孟子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借孔子的口,说那些用人俑来陪葬的人,都是不仁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俑长的像人,这种人怎么会有后呢?

换句话说这里的意思应该是说,用像人的人俑殉葬尚且不仁,更不要说以活人殉葬了,怎么能让饥民饿死呢?

也就是说孟子口中的孔子,确实反对用人俑殉葬,因为人俑长得像人,所以这是不仁的事。

后来的大儒朱熹做注解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

以现代考古来看,至少商的时候,在文献里对活人祭祀还是很赞成的,但是到春秋诸子来看,百家中没有一家认同的,而儒家更是说,早在周公的周礼里就明确反对了这一行为。

大概总结一下,儒家提倡礼乐,而礼乐是围绕和而来的,礼可以维持和,而天下和以后,才能出现熏陶人的乐。

这一点在唐宋的时候,发展到极致,今天我们提到茶道、插花都会提到日本,实际上这部分是延续自宋的禅茶,跟随佛学一起东传,在日本又发展出自己的思想和一整套仪范,但之后这部分,在中国基本上是没有了,茶馆变成了人际交往的上好场所,在集市里的某个地方谈天说地,讲评书,那种悠闲的生活才是我们后来所提倡的茶道。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出茶道要有四大原则”和、敬、清、寂“,后人又提出核心也可以归纳为”礼、和、静、乐“。

古人讲道,是一个特别的字眼,贯上道这个字的时候,就不是简单的这件事本身的含义了,像是茶道,所包含的是一种艺术和思想的集成,将艺术的美,人的思考和自然掺杂在一起,然后通过一种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这是古人表达精神的形式,精神是玄妙的,是不可说的,但是可以用一些形式阐述表现出来,比如书画,文以载道,又比如茶道、诗歌、乃至道教的科仪演教,乃至我们说的汉服衣冠。

这些形式都是在阐述和表达一种内涵的精神,一种把人格和精神升华出来的部分,直观的表示出来的形式,像是央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二里有一集叫”心传“

那这部分可以说自孔子的时代开始,就变成中国文化里的一个精髓了,艺术、文化种种表现都是为了载道,都有那种跨越时空精神不灭的传递。

兰亭序最后一段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所阐述的也是这种感慨,如果能契合王羲之的心境,就会发现虽然历经千年,但仿佛王羲之还在你面前一样。

所以我们今天看乐,看诗的时候,如果没有相应的心境,读也就是读了,看也就是看了,喜欢流行音乐的一定多于喜欢经典乐曲的,今天还知道广陵散的人一定没有知道双截棍的人多。

不过这种美感和意境,如果真的有心传统文化的,要从文化本身去体会,而不只是形式的表示。

而儒家推崇和追求的部分,在墨家看来,是不必要的,墨家认可儒家对礼的部分看法,但墨家不认可儒家对礼乐死板的那一部分,比如祭礼,墨家相对更实在,要解决天下的问题,让人人都能吃饱更实在。

这点庄子就更直白了,你弄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玩意,终有一日会消亡,与其去留恋那些虚幻忧伤的美感,不如踏踏实实的吃饱肚子。

所以具体的概括一下,墨家所提的节俭,其实是物尽其用,就是让事物发挥出其最大的效能,那这样,天下是均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达到兼爱的目的。

所以墨家的人都很像死士,苦行僧那样,为了心中的理想,将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后世的侠士可以说都是这种精神的缩影如果将百家的思想浓缩成人的话,儒家的君子是朝堂上死谏忠君,爱民如子的大臣,道家是深山隐居,超然物外而智慧超绝的隐士,兵家是纵横沙场保家卫国的将军,墨家就是行走江湖每每只留下背影的侠士,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义薄云天,不畏生死,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舍弃一切的大侠。

后来的水浒传里,宋江叫及时雨,惩恶扬善,像墨家所形容的鬼神一样,在世上游走。

那像一个梦一样,在每一个人们觉得不公的时代,都希望有这样的人出现,代表最弱势的人发话,从墨子开始,到我们今天的武侠,这个梦和故事,从来都没有结束,虽然墨家本身已经逐渐消逝在时代的长河里,但这种精神,藏在每个人心底,若机缘相合,总是会发芽长出,然后继续演绎这些传说和故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